您的位置::东江农业网 >> 晾衫竹

汤良川零木料育菌领衔者萝藦

时间:2022年07月20日

汤良川——“零木料”育菌领衔者

从2010年9月到2011年2月,是汤良川改变中国菌种培育史的6个月,他采用液体菌种栽培的2000袋夏菇制种成功了,同时还成功培育出了黑木耳、茯苓、杏鲍菇等多个品种的“液态菌种”———开全国之先河!

如果说,改变中国菌种培育史是一场技术革命,那么汤良川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领衔者。

汤良川是谁?经百度搜索,你会发现,在百度百科里是这样介绍的:“汤良川,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浙江省云和县朱村乡石门坑村人……从事食用菌专业35年……先后在湖南、河北、四川开发生产食用菌,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代料黑木耳300多万袋……”

“实际上,我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半文盲。”汤良川毫不留情地自揭“短处”。然而,就是这位菇农们称之为“老汤”的云和师傅,在历经上百次试验的失败后,成功培育出黑木耳、茯苓、杏鲍菇等多个品种的“液态菌种”,在业界率先完成了系列食用菌“零木料”育菌的技术革命。

从开辟菌种实验场到前往上海、南京等地考察,从踏进实验室到2000袋夏菇全部发菌,从发明第一只菌种接种器到突破每一道技术关卡,都发生在短短的六个月里。

从2010年9月到2011年2月——改变中国菌种培育史的6个月!

对于老汤来说,李连华是他的“左膀右臂”;两人的再度重遇,意味着一场开创先河的技术革命“蓄势待发”

和老汤一起“掀起”这场直接连接到实验机技术革命的,还有一个叫李连华的技术工程师,他是老汤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更是老汤的忘年好友。

李连华,是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人。这对好友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只相差三岁,但如今都已迈入“知天命”的年龄。他们的相遇和相识,并不在丽水,而是在湖北。 2000年,老汤来到荆门市栗溪镇,带领当地的农民种植香菇。三年后,栗溪镇的人均生活水平在荆门市57个镇中脱颖而出,排名从第54位一跃至第4位,这使得老汤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人物。而此时的李连华,是当阳市一位研发食用菌的技术人员。

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身处异地的老乡相遇了,一阵寒暄之后,两人都给彼此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在老汤眼里,李连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食用菌技术人员”;而在李连华看来,老汤是“一位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的‘大老板’”。

就这样,他们成了朋友。有时候,两人一天能通上好几次,“因为彼此都把这位老乡记在心上了。”老汤诚恳地说,眼里绽放出对这位好友的无限珍惜之情。

2005年,两人第一次联手尝试液态菌种培育,就在云和朱村乡,他们运用带回来的设备,加上各自的经验与技术,整整一个月,两人“躲”在乡下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一个月后,两人走出实验室,这一次走出,宣告了试验的失败。

随后,两个人依旧分隔两地,奔波在各自事业的道路上,只不过,成功培育“液态菌种”,依然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因为工作的关系,李连华辗转在全国各地,而他每到一个地方,每更换一个号码,他总会将第一个拨给老汤,他希为加快培养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望,无论自己到哪儿,都不会失去这位老友的音讯。“除非有意外,不然绝对不会中断联系。”李连华的语气中肯而坚定。

但意外,还真的发生过一次。

2010年1月,老汤的意外遗失,而恰巧李连华在此时又到了新的地方搞研究,换了号码的他,一时间和老汤失去了联系。

自从2008年8月从四川返回云和老家后,老汤一直致力于液态菌种的探究:不需要木材原料、不需要多次消毒、不需要人工贴膜。2010年7月初,当他再次为此苦思冥想之际,他又一次想到了老朋友李连华,而此时,他们断联已经整整6个月了。

老汤努力回忆着过往两人的交谈,想起了一条微乎其微的信息:李连华曾说过,他的爱人是在丽水卫生系统工作的。在老汤看来,通过寻找李连华的爱人从而联系上他,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然而,在丽水市庞大的卫生系统中,这近乎是大海捞针——仅凭李连华是老竹镇人,他的爱人在卫生系统工作。

然而,希望,在老汤的努力搜寻中一点点壮大。

7月中下旬,在老竹镇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在老竹镇卫生院工作的李连华的妻子。在卫生院的大厅里,他拨通了李连华的——

“是连华吗?我是老汤。”

“……真的是你?你终于给我打了!”

一阵兴奋和嘘寒问暖之后,老汤直奔主题。

“你回来吧,是时候让我们一起为家乡的人民做点事情了。”

李连华明白,老汤的“做点事情”所指何事,他更加明白,这份单击“退出”按钮邀请,情深意重。他欣然答应了,并辞去了工作。半个月后,他从江苏无锡返回云和。

时隔五年,当两人再次相遇在云和这个食用菌大县时,意味着一场开创先河的技术革命“蓄势待发”——寻找一种不需要木材、接种方便的新菌种,他们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的试验之路。

老汤选择了开全国之先河,就选择走上一条无迹可循的探索之路;经他之手所改装的仪器设备,其实都是一次次“新发明”

在此之前,对于“液态菌种”,国内不少农科院所也曾开展过不少同类试验,但目前只局限于个别菌种。在老汤看来,如果能实现同时适用于多个菌类的“液态菌种”,那么这在国内就是首创,可以说是开全国之先河。它所产生的效应,不是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问题,而是破旧立新——书写中国菌种培育史的新篇章!

2010年8月,老汤在云和县城的一幢小楼房里,租下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将成为他们今后日夜相伴的“实验室”;

2010年9月,老汤和李连华卷起铺盖,住进了实验室,开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研发生涯。

通过上资料查询,他们先后来到上海农科院和南京研究所考察,发现其他地方的试验大多在“空气过滤”这一关键环节遭遇技术瓶颈。到这里,老汤顿了顿,他知道,这也将是他所需要攻克的难题。

研发技术离不开各种仪器和设备。“液态菌种”的试验,对器材的要求格外“苛刻”,就是一个简单的过滤器,都必须采用一级不锈钢,而一根简单的输导皮管,都是老汤从省外亲自选购回来的。

然而,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老汤来说,最难的,并不是仪器的要求高、规格高。这一次探索试验,实际上是一条无迹可循、无先例可参照的新道路,因为新,所以很多的尝试都是“第一次”,其中就包括设备,“很多设备买进后,都不能现用,所以我只好不断地改装、整合,让它成为适合‘液态菌种’试验的‘模子’,任何一种仪器设备,只要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要求,我都不会开始试验。”对于这样一次首当其冲的试验,老汤格外严谨。

但是,更多的时候,仪器根本买不着,这意味着,仪器需要定制。这个时候,老汤就会拿起笔,在图纸上画出仪器的样子,然后再让厂家生产。每一次,都要经过和厂家反复的沟通、修改,一件完全符合要求的仪器才能真正诞生。“‘液态菌种’和传统的育菌法不一样,它所需的仪器,必须没有任何瑕疵、误差,哪怕漏进一点点空气,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在可预测的范围内,老汤不允许任何失败的隐患存在。

用100多元钱的不锈钢杯代替原先上万元的过滤器,效果却更为显著,这是老汤在“液态菌种”试验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如此,老汤研发的“液态菌种”过滤设备,总价值不超过500元,重量不超过5千克,这其中,饱含老汤日夜苦思冥想的真正目的——他不是为了节约自己的资金,而是节约广大菇农的投入成本。一旦实验成功,他希望真正受益的,是百姓。至此,“空气过滤”这一道关键的技术关卡成功攻破,此时,距离试验开始不过短短两个月:2010年10月。

不得不说,这个小学还未毕业的老汤,着实是一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云和师傅,那只由他首创、让他引以为傲的接种器,其灵感竟是源于洗车皮管的喷头。而为了找到一种适合的喷头材料,他绞尽脑汁:不锈钢材质太硬,不适合造型;普通的钢、铁容易生锈;把不锈钢镀上去,显然达不到要求,最后,他想到了用锡。就这样,一种特制的接种器成型了——外形和使用方法都类似手枪,轻松地在液态菌棒上打三枪,前后不到5秒钟,采用这种接种器,一个普通工人一天就能完成3300多段菌棒的接种工作,大大提高了接种效率。

老汤说,“液态菌种”的成果不会藏于“深闺之中”,因为这不再是他个人的事业,而是要在全社会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在实验室里的日子,最让他们觉得焦急难耐的,并非是孤寂,而是试验中遇到的一次次“拦路虎”,这让他们尝到了上百次的失败滋味,“半年多来,没有一个晚上能真正睡得安稳。”听到这句话时,我们读到了他们内心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

有时候,他们一个晚上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因为实验室是24小时运作不能中止的,这意味着,试验不停,他们不停。试验中的各项参数和数据需要及时、精准地记录,有些试验在半夜两三点有了结果,他们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准时从床上爬起来,“不需要提醒,梦中想着都是试验进度,心里记挂着的那份就是‘闹铃’。”老汤说。

为了确保菌棒质量,菌液里的氮和碳等元素都是他们自己从植物中提取,这个曲折的探索过程也让他们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

时间一点点流逝,而科研试验的曙光却在一点点破晓绽放……

2011年2月1日,除夕的前一天,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春节喜庆而欢快的氛围里,只有老汤依然奔波在寒风雪雨中。此时的他,正带着两位经验丰富的菇农从五公里外的地方运了2000袋香菇袋进实验室——他即将进行“液态育菌”试验最关键的一步:接种。看着淋了雨雪的香菇袋,两位菇农叹了叹气:“淋了雨又淋了雪,而且还没经过消毒,肯定没戏了。”

对此,老汤却“不以为然”,菇农的顾虑,他早已考虑在心,他觉得传统的培育菌种需要多次消毒,接种程序又繁琐,所以,他希望自己研发的液态育菌过程没有环境要求,随时可以进行,就连此前消毒、盖膜等传统工序也全都免除。

“我请两位菇农一起参与接种,就是希望他们成为试验结果的见证者,如果我失败了,不过是多了一点经验。”老汤顿了顿,接着说,“假使我成功了,他们就是见证者,见证了液态菌种的真正优势所在。”当然,试验结果成功了,为此,有人说,“请菇农这一招,老汤真是‘老谋深算’啊!”

当天下午,2000袋香菇袋的接种工作全部由两位老菇农亲手完成。

接下去,就是等待——

半个月后,老汤采用液态菌种栽培的2000袋夏菇制种成功,同时还成功培育出了黑木耳、茯苓、杏鲍菇等多个品种的“液态菌种”——开全国之先河,老汤在业界率先完成了系列食用菌“零木料”育菌的技术革命!

振奋人心!沸腾了,沸腾了,实验室沸腾了,云和沸腾了,丽水市的菇农也沸腾了,他们纷纷从各地赶往这个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半年来,实验室第一次这么有活力!”看着菇农们眼里的好奇和惊喜,老汤由衷地感叹道。

汤良川介绍说,现在一段菌棒只需要45毫升菌液就能制成。不需要木材原料、不需要多次消毒、不需要人工贴膜,菌棒发菌期却能比过去缩短一半,接种效率达到传统方法的10倍以上,且菌种存活率创下了95%的新高。在成本方面,传统一个母菌种棒为8到10元,可繁殖子菌种棒为50多袋,液态菌种论斤买,价格不会超过6元/公斤,可繁殖子菌种棒20多袋。

汤良川并没有打算将这项技术藏在“深闺”之中,而是主动付诸于实践。如今,他已经在很多乡镇送给农民免费试种,下一步将大面积推广,让全县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效益。

如果说,花菇、田菇的“液态菌种”制作技术填补了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空白,那么老汤领衔的就是一场食用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如果说,“液态菌种”的成果对浙江省食用菌产业起到了一个划时代的作用,那么老汤则为这个时代下的云和乃至全国的食用菌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如果说,从2010年9月到2011年2月,是历经革新的6个月,那么老汤的破旧立新就是孵化和壮大中国菌种培育史的助推器!

支付宝小程序入门实战
云原生实战课
App重构
友情链接